日前,从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传来喜讯,邵东市人民检察院助力民营企业发展的经验做法获评全省第3批基层检察院建设十大典型事例。
近年来,邵东市人民检察院牢固树立“三个善于”新时代检察理念,着力推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法治护航模式,有效提升了涉企案件办理质效。
近日,记者在邵东采访省人大代表刘诚,提及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刘诚感触颇丰:“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检察机关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扎实开展各项监督活动,为企业撑起了法治保护伞,企业经营更有安全感。”
营商环境如何优化?企业合法权益怎样保护好?邵东市人民检察院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组组详实的数据给出了答案。
除虫祛病净化营商环境
“如果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到搅拌站阻工闹事,没法正常生产。”回想起这场不平等的交易,许某脸上尽是无奈。
2017年下半年,许某在大禾塘街道的一块闲置空地上建立搅拌站,李某某等6人以空地是他们从邻村要回为由,要求许某将碎石进购业务交由他们负责。
“你不同意,搅拌站就建不成。”交涉过程中,许某拒绝了李某某等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收到了这样一句回复。
迫于无奈,许某与李某某等人达成协议,从2017年9月起,李某某等人向搅拌站送碎石料,并给他们高于市场价5元每吨的利润。
不久后,许某发现李某某等人送来的碎石料质量越来越差,影响产出的混凝土质量,于是再次达成协议:李某某等人不再向搅拌站送碎石料,但搅拌站仍向他们按进站碎石料的数量支付5元每吨的费用。“为了能够正常经营,我宁愿花钱买这个平安。”
截至2022年下半年搅拌站搬走,李某某等人按照上述协议要求许某支付费用,这期间还多次向其索要慰问礼品,5年间共非法获利13万余元。
“强迫交易、阻工闹事等行为让企业苦不堪言,也不利于营商环境的健康发展。”案件移送至邵东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综合考虑李某某等人犯罪手段、造成的损失、社会影响等因素,以强迫交易罪提起公诉。2024年12月23日,法院依法判处李某某等6人1年6个月至6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案件的成功办理,不仅为受害企业挽回了损失,还有力震慑了潜在的违法犯罪分子,为邵东营商环境的净化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
一体履职为企业发展赋能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合法权益的保护至关重要。为此,邵东市人民检察院打破了业务部门各自为战的传统模式,加强线索移送、系统配合,以四大检察融合贯通推动涉企问题妥善解决。
邓某某与他人存在民间借贷纠纷。法院以邓某某为某投资公司法定代表人且该公司为邓某某提供执行担保为由,提取该公司900万元发放给申请执行人。公司认为该执行案件存在违法情形,2023年11月向邵东市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
受理监督申请后,检察官对案件卷宗进行了全面审查,深入调查执行程序细节。
发现投资公司并非邓某某的个人独资公司,进行执行担保时未依法提供公司章程、董事会或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该案执行法官姜某某在办理过程中未对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细致审查,仅依据邓某某的盖章签字便确认执行担保的效力,作出错误裁定,提取公司的对外债权并将执行款发放给申请执行人,造成公司重大财产损失。
邵东市人民检察院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并将职务犯罪线索移交检察侦查部门处理,对姜某某以涉嫌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立案侦查。经侦查终结移送起诉,2024年12月,姜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6个月。
“我们在办案过程中发现,不少交通肇事案件的事故车辆所有权属于汽车租赁企业,这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对此,检察官对辖区2021年4月以来的交通肇事案件进行了梳理,发现有15起事故的涉事车辆为汽车租赁公司所有,其中5名驾驶人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致数人伤亡。
检察官通过实地走访、调取电子档案等方式查明,邵东共有小微型客车租赁企业160余家,大多未依法办理有关登记、备案手续。部分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未将经营车辆性质变更为营运,大量吸收私家车加盟经营,甚至违规租车给无驾驶证人员,增加交通道路安全隐患,破坏了规范有序的行业秩序,不利于汽车租赁业长远发展。
邵东市人民检察院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加大对违规从事小微型客车租赁经营业务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租赁企业的管理,规范备案手续和经营服务制度,及时堵塞监管漏洞,消除行业安全隐患,促进经营者依法经营。形成诚实守信、服务优质、公平竞争的行业环境,助推小微型客车租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还向市委市政府作了专题汇报,推动出台《邵东市小微型客车租赁经营服务管理细则》。进一步明确行业监管职责,促进行业管理提质升级,不断提升小微型客车租赁企业竞争力。
“我们已建立企业管理群,强化与经营主的沟通联系,对他们进行了专门培训。”2024年4月,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回访途中向检察官介绍,辖区小微型客车租赁企业均已完成相关登记手续,按要求逐步完善管理制度。
治已病更治未病
当得知小微型客车租赁行业管理日益完善,检察官的欣喜溢于言表:“汽车租赁作为一个新兴的热门行业,规范的管理必将更加有利于健康长远发展。”保护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是检察机关的职责所在,既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治已病,更要通过积极履职防未病。
2018年5月至2023年5月,陈某某等10人先后注册成立11家公司,通过买单、配票、买汇的方式从外省公司虚开增值税专用进项发票,共骗取国家出口退税1.1亿余元。
案件涉及生产、外贸、报关、境内外货币结算等多个环节,业务频次高、票据多,证据链的完善颇让人头疼。邵东人民检察院第一时间提前介入侦查,引导公安机关以涉案空壳公司买单配汇的资金流为切入口,进一步查明涉案空壳公司假出口骗税的具体流程与金额。
2024年11月18日,邵东市人民检察院以骗取出口退税罪对陈某某等10人提起公诉。案件办结后,检察官对邵东近年来的涉税犯罪案件进行了梳理,深入剖析案件背后涉税乱象原因,探索这类问题的解决措施。
“经过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相关部门在监管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向税务机关制发了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推动出台了企业税收管控、首次核查、日常巡查等5项机制,帮助堵塞监管漏洞、防止国家税收流失,维护企业公平竞争秩序。
邵东市人民检察院护航企业发展的决心不仅仅体现在案件办理上,还体现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上开辟了企业接待新通道。所有企业家来访均由检察长直接接待,检察长对企业诉求进行交办全程跟踪问效。先后接待企业家57人次,解决企业合理诉求9个。与邵东经开区等园区管委会建立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班子成员一对一联系服务园区,选派两名资深干警参与市委政法委组建的政法巡回服务专家团,开展定制式法治服务60余次。向企业赠阅《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手册》230余册;建立检察+工商联+企业常态化联席会议机制,不定期组织联席会议、座谈会、检察开放日等,与工商联、行业协会等单位实现信息共享、案情通报,共同研究企业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以高质效检察履职服务保障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