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人民检察院 胡志泽
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检察干警要肩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使命,切实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除了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制约之外,还要立足自我,把好“三关”,努力锤炼公平正义之胆魄。
一、把好党性关,诚意正心,立德修身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精髓。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把“德”放在首位,突出了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人们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修身的一种道德境界,意思是未得志时要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要尽力为天下百姓谋利,为苍生降福。作为检察干警,我们更要把好党性关,加强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理念教育,以高于一般人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做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定维护者、捍卫者。
人生在世,最不能免俗的就是名利。或提职晋级,或原地踏步;或一帆风顺,或事事艰辛;或贪图享乐,或甘于清贫。种种考验如影随形,时刻检验着我们的人品和志向。人与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境界高下之别。境界于财富无关,于权势无涉,关键是看他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和价值。境界之高下,主要看做人的修为,看其恒久的品格和追求。检察官不是“官”,检察干警不要发愿做大官,而要立志干大事。就是侥幸而“为官”,也要修养官德,砥砺品行。正如《论语》所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决不是一句空话。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从锤炼党性、为政清廉、公道正派等多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的新内涵,既是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反对“四风”的重要遵循,也是检察人员正德修身的行为准则。检察干警要做公平正义的坚定维护者、捍卫者,必须在敬业修身方面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言为众范,行为表率。要用习近平同志关于“四有干部”的标准烛照自己、反省自己:昨天勤学苦练,韧劲有多强?今天履职尽责,思路有多宽?明天卓励实干,激情有多高?后天改革创新,贡献有多大?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认真践行“三严三实”,立足本职,勤勉务实,敢于担当,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树立检察机关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二、把好纪律关,学会比较,坚守淡泊
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每天都会与诱惑擦肩,难免产生比较,引发失落情绪。网上盛传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政绩突出、受人尊重的领导,出人意料地被判入狱三年。他在狱中懊悔万分:“收了别人送的五万元,又原封不动地退出赃款五万元;蹲监狱三年,又丢了应该得到的工资五万元。这还不算,被‘双开’,是多少个五万元也赎不回来的,错就错在与别人比了不该比的东西。”
是啊,错误是不可以攀比的!试看时下被抓被拍的那些“老虎”、“苍蝇”,哪一个不是因为追名逐利而深陷囹圄的?无数的案例警示我们,没有人在腐败面前具有天然的免疫力,没有人与腐败天然绝缘。检察人员手握法律监督职权,时刻经受着各种诱惑和考验,如果没有强大的定力,管不住心中的“老虎”,守不住思想防线、纪律防线和道德防线,就会随时败下阵来,变成阶下囚。我想,这就是曹建明检察长反复强调检察机关必须把强化法律监督和强化自身监督并重的原因吧。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不愧是烛照古今的真知灼见。明太祖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乐?大臣众说纷纭,老臣王纲答曰:“畏法度者最快乐。”朱元璋深以为然。人最佳的生存状态,是追求精神的富足、修养的圆融,这些都需要对淡泊的坚守和时时自省自警。很多人只有在身陷囹圄、失去自由之后,才知道守法的重要、自由的宝贵。“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一个人只有坚守淡泊,才能抛开一切名缰利锁,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和纯净;只有坚守淡泊,才能做到进退守制,取舍有度。作为检察干警,只有坚守淡泊,才能做到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才能牢固树立党纪国法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增强坚守法治的定力、厉行法治的意志,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维护者、捍卫者。
随着依法治国和司法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检察队伍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曹建明检察长指出,要用铁的纪律带出过硬检察队伍。何谓铁的纪律?我认为,铁的纪律首先应当是具体的,不管是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还是生活纪律等各项纪律,必须有十分具体的规定,方便操作。其次,对违纪行为应当坚决做到“零容忍”,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真正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让纪律制度始终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最后,纪律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真正用纪律规范行为、用纪律约束干警、用纪律保护干部。如,全面推进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创新检察人员教育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廉政隐患摸排预警、重点岗位轮岗交流、防止利益冲突、回避等制度,进一步严格规范与当事人和律师的交往行为,完善检察干警违法违纪举报专区运行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和问责追究力度等。
三、把好廉洁关,知止常止,清廉是福
人的一生,必须学会知足,所谓君子固穷,清廉是福。人生短暂,客观需要也非常有限,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在物欲横流、诱惑众多的时代,从内心深处克服私欲和贪念,是克服人性脆弱、确保人生平安幸福的基础。清人曾国藩曾为自己写过一副对联,“应该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他也还说过,“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意思是,人要追求道义和灵魂上的充裕,忍受物质上的贫困,把清廉作为立志之本、保身之道、养德之基、传家之宝。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说的是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国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石给雕琢玉器的师傅看过,说是一块宝玉,才敢献给您呢。”子罕说:“你把玉石作为宝物,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如果你将玉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心中的宝。还不如我们都拥有各自的宝物为好!”
一些人把个人名利看得太重,甚至不择手段追求名利,结果被名利牵着鼻子走,甚至干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来,这样的教训太多了。腐败分子总是得时时警惧着法纪的惩处,承受道德的审判,得防范着或明或暗、或正义或不正义、或可预知或不可预知、或精神或物质的打击报复,这样的人将活得很烦很累很没情趣。而为官清廉者则完全不会有这样的烦恼,不管反腐风声多紧、形势多严峻,都能够街头巷尾闲庭信步,起居有序出行无忧。可见清廉真是有益身心,多寿多福。
作为检察干警,清廉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核心和关键是公正执法。大家都知道,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生命线,而清正廉洁又是公正执法的前提和基础。廉洁和公正注定是相伴而生的,唯有廉洁,才有公正;唯有公正,才有公信。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情与法、利与法的关系,面对案件关系人,掺杂个人私欲,把人民赋予的职权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就难免出现人情案、金钱案,甚至冤假错案,“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检察干警只有清正廉洁,才能理直气壮地监督别人,才能赢得其他司法机关和社会公众的信任。明朝名臣于谦受朝廷委派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不但没有接受,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正是因为居官清廉,于谦才会赢得世人景仰。同样的道理,检察干警只有保持高尚情操,养成健康情趣,才能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